首页>>高教研究>>评论报道 评论报道

坚定信心 乘势而上 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刘延东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7-05-02   浏览次数:0

坚定信心 乘势而上 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刘延东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下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也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做好今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去年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下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2011年也是教育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形势喜人的一年。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教育工作达到新的高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和六中全会、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教师节等重要讲话中,就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发展学前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国务院还召开了纲要贯彻落实座谈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部署会等专题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些都为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支持。

一年来,教育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作出新的贡献。教育系统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突出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和职业对接,使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结合更加紧密;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增设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学科22个、专业133个;调整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增至39种,招生人数占硕士招生总数的32%。去年,高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的数量占总数的68.9%。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力度,有94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等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7所高校;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北京等15个省(市)面向中西部8省(区)扩大招生15万人,使8省(区)高考录取率比2009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去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教育系统20多年保持和谐稳定局面,为社会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年来,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按照德育为先的要求,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和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启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工作,着力构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进师生解难题、办实事,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引导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潜心育人。广大师生在建党90周年、深圳大运会等大事喜事和抗震救灾等急事难事中,在维护社会和谐中,充分展现出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得到社会的赞扬和肯定。

一年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取得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各地党委、政府把教育优先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一些领导同志还深入学校蹲点、调研或作报告。各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了推进纲要实施的部门协调、任务分解、专家咨询、督促检查等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了涉及教育改革、发展、保障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100多个文件,各省(区、市)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370多个文件,初步构建了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规划配套政策体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多次组织代表、委员考察教育工作,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意见建议。由20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10个检查组分赴各地进行专项检查,64名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多次到各地调研、指导。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广大人民群众,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都积极为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纲要颁布以来,宣传和新闻单位鼎力支持,仅中央主要媒体就刊发6500多篇报道及专家评论、访谈等600多篇,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教育规划纲要的思想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优先发展教育正在逐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二是一些薄弱环节得到切实加强。在学前教育方面,针对“入园难”,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出台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资源快速扩大。2011年全国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万多所,新增在园规模260多万人,比2010年增长10%。在义务教育方面,去年年底,31个省(区、市)全部完成“两基”国家验收,我国取得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有学上”的历史性成就。围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与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备忘录,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地采取学区管理、校长和教师校际交流、招生指标合理分配等多种措施,努力化解“择校热”。在职业教育方面,围绕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吸引力,中央投入156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加强行业指导,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对话机制,组建了近500个职教集团,有5600多家企业参与,涉及43个行业,覆盖30%的中职、80%的高职院校。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制度建设,出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专业设置等政策措施,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职高职协调发展。在高等教育方面,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各类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系统设计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动高校探索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合作育人的新模式。17所高校启动试点学院综合改革,进行招生制度、培养模式、管理方式、教师聘任等方面的整体改革探索。在继续教育方面,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整合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成果,建立了涵盖103所高校的学习资源开放项目联盟、50个高校示范基地、15个终身学习示范基地,积极筹建开放大学,扎实推进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

三是教育改革有序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增强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比如,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开展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去年高职单独录取考生约66万人。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调减加分项目和分值。围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论证。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方面,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研究制定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学校科学民主管理机制。在促进办学体制改革方面,为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对不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予以清理和纠正;有的省份出台了具体政策措施,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支持高水平民办学校发展,首次批准5所民办高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在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加强教育督导问责,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强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建立部部合作、省部合作新机制,逐步推进向地方放权、向学校放权。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方面,深化中俄、中美人文交流机制,推进中欧、中英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批准合作成立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等。积极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新建36所孔子学院和13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四是教育公平迈出新的步伐。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扩大资助范围,增设资助项目,提高资助标准,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中央财政安排160多亿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680个县、约2600万学生。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79.2%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2010年增长了12.7%。切实关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积极构建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多方联动的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服务网络。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央安排41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001所。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中央安排近210亿元改善民族教育办学条件、资助困难学生。稳步推进双语教育。举办西藏、新疆内地中职班,培养技能人才近万人。目前,内地各级各类教育民族班在校生达9.6万人。

五是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国务院制定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出台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等政策,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落实4%作出全面部署。各地通过多种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据统计,2011年1月—11月,全国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支出达到12332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25.8%。2011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预计达到3254.9亿元,比2010年增长27.8%。财政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各部门、各单位协同推进的结果,是各地党委、政府全力落实的结果,凝聚着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和汗水。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对贯彻落实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一是必须坚持高举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必须坚持服务中心,自觉把教育改革发展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谋划,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服务和贡献求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标准,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区情和校情,加强分类指导,增强政策的指导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注重顶层设计、试点先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不断深化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六是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营造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七是必须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切实转变作风、提升素质,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这些认识和体会弥足珍贵,对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具有重要意义,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完善。

二、深刻认识和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科学判断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客观分析前进道路上的挑战和机遇,是我们赢得主动、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的前提。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为深入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国际局势的变化也给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许多国家为了自身发展和尽快走出金融危机阴影,都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性、战略性举措。当前,尽管经济不景气,财政紧缩,但很多国家仍然坚持教育先行,更加重视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教育与科技创新更紧密的结合,重视教育信息化,国际范围内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面对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和人才竞争,能不能抓住机遇,迎头赶上,缩小与其他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差距,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考验。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看到,新形势新任务也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保持社会和谐需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把促进社会公平特别是机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迫切需要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三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了教育工作新的使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引领文化的重要力量、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迫切需要教育系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从教育工作自身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面临着诸多机遇。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国际竞争的形势相比,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在认识上,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还未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二是在工作力度上,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还不平衡,有的缺乏阶段性目标和有效抓手,质量意识不强,深化改革的动力不足。三是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应试教育”倾向、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高考改革等问题,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仍然强烈。四是在体制机制上,配套的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跟进,多部门协调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五是在保障政策措施上,落实4%目标任务艰巨,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有待加强,一些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抓紧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三、改革创新、狠抓落实,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今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相当繁重。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这里,我着重强调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今年下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是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一是要坚决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教育系统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作贡献。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坚持德育为先,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求,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三是要认真做好广大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形势发展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师生理性客观地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要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开展“科学发展、辉煌成就”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宣传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生动反映党和国家走过的不平凡历程,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要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积极探索教育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要确保校园和谐稳定。要严格落实稳定是硬任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要加强对影响教育系统稳定因素的分析和把握,加强前瞻性研判和部署,完善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要继续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切实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学校安全防范水平,确保校园安全与和谐稳定。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支持毕业生创业,对就业困难和家庭贫困的毕业生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切实保就业、促和谐、促稳定。

(二)实现和用好4%,把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民生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确保实现4%,充分体现了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一是要全面落实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落实4%要靠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地认真落实加大投入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扎实成效。但有的地方工作进展相对缓慢,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如期实现4%目标,做好2012年年初预算编制工作,确保预算足额安排到位至关重要。中央财政已按实现4%目标编制本级预算,地方财政也要作出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要发挥好监测手段的监督约束作用,督促各地全面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一系列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要对各地2011—2012年财政教育投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形成报告报国务院。推动各级政府每年向本级人大专项报告教育经费预决算情况,并接受人大审议。各地教育部门要跟踪了解进展情况,及时与财政等部门做好沟通,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精心设计好资金使用项目。二是要把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教育经费大幅度提高之后如何科学合理使用,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总的原则是紧紧围绕“育人为本”这个核心和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两大重点,多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多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倾斜,多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多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真正做到“雪中送炭”,把钱花在刀刃上。要把增加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以新制度新模式推动新发展。纲要确定本届政府要实施的十大发展项目,已进一步细化明确为37个子项目,目前已启动实施35个,剩下的2个要尽快启动。要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把这些项目组织好、实施好。三是要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切实防止腐败行为发生。尽快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加强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建设。推进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使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要制定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公开制度,使经费使用始终处于社会监督之下,在阳光下运行。

(三)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的第一个文件,就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国务院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进行系统部署。去年年初,分布在全国各地、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425个试点单位,都制定了详细的试点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全部启动实施,有的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改革的深入,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如何保护好改革的积极性,把改革引向深入。二是如何取得实质性进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教育改革的成果。今年,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时不我待,要不断增强改革的信心和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确保改革有新突破、新成效。首先,要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效。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系统梳理已经做了什么,还需要做什么、突破什么。比如,在考试招生制度方面,要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并制定改革方案,研究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升学政策,规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改革,指导高校试点学院和条件成熟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探索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要以加强高校章程、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为抓手,完善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让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来。在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方面,要尽快出台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为民办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转变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把该放开的放开后,也要把该管好的坚决管好。要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基本标准,做到用标准保障投入、用标准加强问责。要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推动《教育督导条例》尽快发布实施,建立健全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在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协同创新等方面,也要取得突破。其次,要确保改革有序有效、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步入“深水区”,能否形成继续推进改革的强大思想动力和实践动力,决定着新一轮改革深度和进度。一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国家和各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教育咨询委员要与试点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各级教育部门负责同志要深入试点单位,认真听取、及时研究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供相关的理论、政策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指导,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二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组织力量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进行评估检查,对那些措施不实、保障不力、群众不满意特别是方向不对头的试点,要及时调整。同时,把改革突破大、成效明显的及时补充到试点中来。三要建立政策调整机制。对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共性问题,要充分发挥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平台作用,群策群力研究推进,建立完善促进发展的科学体制,不断优化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四要重视总结推广经验。各地要加强对好做法、好案例的总结推广工作,试点成功的要扩大覆盖面,发挥成功经验的示范作用。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好经验,要及时上升为政策措施。今年,要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学校,召开各级各类教育改革试点现场经验交流会,促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五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要把工作做得更细一些。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统筹协调,充分论证,确保扎实有效。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教育政策的宣传工作,拓宽听取广大师生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的渠道,做好教育热点问题的解疑释惑工作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四)切实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当前,社会各界对教育有批评、有建议,更有期盼。这一方面表明人民群众关注教育、期待教育,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工作还不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性质不一样,产生的原因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解决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的工作重点不尽相同。一是已经有了解决办法并且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要加大力度,坚定不移地执行好、落实好。比如,要实施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向社会发布进展情况评估报告,有效缓解“入园难”。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各项工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将更多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更多学校,有效缓解“择校热”。要认真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政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对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给予更大支持。要加强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高度重视、真心关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确保学生吃得营养、健康安全,真正把营养改善计划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阳光工程。二是对一些还没有找到根本解决办法的问题,要常抓不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推进。比如,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要改革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制度,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系统推进的合力,切实做到减负。同时,对乱收费、乱办班、教辅材料散滥等问题,要强化规范管理。要实施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招生信息公开等制度,维护高考公平公正。要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综合运用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等方法,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切实维护高校作为学术殿堂的尊严。要根据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人口流动状况,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慎重对待学校的撤并,充分考虑学生上下学方便、交通安全、寄宿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注意防止学校撤并出现新的“上学难”问题。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如果群众和孩子确有需求,一些教学点就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对那些问题比较复杂、不能马上见到明显成效的,要向群众做好解释说明。最近,校车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相关部署将陆续出台。各地要认真贯彻即将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和国务院指导意见,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保证孩子们上下学安全。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校车制度。

(五)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改革和努力都要服务这个根本。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健康素质和人文素养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要与各地文化建设相结合,提升学生艺术教育的水平,加快推进艺术教育信息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二是要强化能力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推动社会资源向中小学免费开放。要推进协同培养,支持有条件的中学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尽快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要以即将启动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已经启动实施的各类拔尖、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依托,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探索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大胆提问、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三是要改革和完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探索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要加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的办学情况、政府的管理情况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去年,39所高校公布了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这是落实高校质量评估主体地位、强化质量自觉意识的有效举措,也是传统教学评估评价方式的重要转向,要进一步总结推广。四是要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很大挑战和更高要求。要把师德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静心教学、潜心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大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特别是要通过“国培计划”等多种途径,让更多的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参加培训。要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探索多样化的培训方法和模式,扩大教师对培训机构、课程和时段的选择权。要把党和政府尊师重教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给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四、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当前,我们迎来了教育改革发展前所未有的好时期,能不能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工作实效,关键取决于我们工作的推进力度和落实程度,取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当前,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需要更多的投入,需要社会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但更需要教育系统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魄力。要坚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工作激情。有些事情,抓紧了,几天、几个月就能办成,抓不紧,几年也办不成。在当前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时期,必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不懈怠、不动摇、不折腾,只争朝夕,一件一件地抓好落实,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抓出明显成效,为到2020年全面实现纲要的各项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对一些关系教育改革发展的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比如人口结构变化和流动、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化等对教育的影响,要超前研究部署,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要认真考虑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注重从各方利益的结合点上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各地各校情况千差万别,形势任务各不相同,无论是在目标任务、发展模式,还是在工作进度上,都要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干成事、有实效和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确保教育改革发展顺利推进。

(三)完善机制,协调配合。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完善合作机制,提高执行力。要完善检查评估机制和督查工作办法,重点督查改革举措是否落实到位、发展项目是否科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规范有效、工程质量是否安全合格。对问题要及时了解、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要高度重视教育立法、普法、执法工作,加大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依法决策的力度,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保障。各地要逐步建立健全向本级人大报告教育工作的制度。要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贯彻纲要的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四)求真务实,奋发有为。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事关学生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心无旁骛,履职尽责,定下来的事情要一抓到底,没有完成的任务要抓紧完成。要精简会议文件,摆脱文山会海,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教育改革试点和教育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和解决师生和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各级教育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和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工作效能。

2012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